歷史沿革
新埔舊稱「吧哩嘓」,原為平埔族打獵的荒埔。最早來新埔地區開墾之漢人,來自廣東惠州府陸豐縣、嘉應州鎮平縣、潮州饒平的一些人,首先在吧哩國(新埔)開墾。但由於清廷對於渡台開墾的政策時鬆時緊,加上當時新埔地區原有的平埔族和原住民的住居,新埔並未有大規模的漢人開墾。
直到西元1784年(乾隆四十九年),有十餘戶人家移居新埔,產生商業活動,逐漸形成小市集,這也是文獻上正式出現『新埔莊』的名稱,之前僅見吧哩國及枋寮莊。
乾隆時林爽文反叛亂稱王,新埔的客家義勇軍協助清廷平定叛亂,當時戰死的人大都埋葬於枋寮、新埔一帶,地方仕紳倡議建義民廟。義民廟歷經兩百多年,成為客家、新埔及鄰近地區最為重要的信仰中心。
到了十九世紀初期,新埔已經成為蔗糖、茶葉和樟腦三大經濟作物的集散地,新埔商業極盛,幾乎與竹塹城不相上下。此時從陸豐所引進的椪柑種植成功,也成為新埔柑橘歷史的最早起源。
人口
依據新竹縣新埔鎮戶政事務所統計資料顯示,新埔鎮近年來人口增加率低於全縣的年增加率,人口增加有限。有關新埔鎮人口統計資料,請參閱新竹縣新埔鎮戶政事務所網站
產業經濟
在產業發展上,新埔鎮一級產業主要以農業為主,目前仍有將近七成的農業人口,新埔鎮的農業人口佔全鎮人口將近七成,耕地面積佔全鎮面積的六成。現今農產以稻米、茶葉、柑橘、水梨、柿、草莓、蓮藕、蔬菜為大宗。
新埔向來以水梨和柿子生產聞名,新埔鎮新埔梨生產面積約400公頃,分佈於南平、北平、旱坑、照門、九芎湖、箭竹窩等地,以新埔梨為主,後引進寄接梨高接技術,品種有幸水、豐水、新興、4029蜜雪梨、黃金梨等。新埔鎮得天獨厚的丘陵地型,配合乾燥少雨的氣候以及每年9至12月的九降風,自然的地理及天候條件,符合柿餅製作過程曝曬、乾燥及脫水等要件,因此新埔鎮所生產的柿餅特別香Q好吃,遠近馳名。因此農業發展仍為新埔鎮最為重要的產業。
而二級產業主要是以六十年代以來所興辦的製造業工廠為主。而休閒觀光產業的風行,帶動了新埔鎮三級產業的發展,主要是以零售餐飲、休閒觀光農園為主,近年新埔極力發展精緻觀光農業,這些聚落也逐漸發展出各具特色的農遊點,如九芎湖、箭竹窩等休閒農場,農業發展未來將結合地方文化走向生態保育與觀光發展並重的方向。
水梨: 產季6月、7月、8月;柿餅: 產季9月、10月、11月、12月;柑桔: 產季12月至隔年1月、2月
土地使用
新埔鎮的土地權屬有高達99.1%的私有地,公有土地面積較少,因此在公共建設的推動較不易,在土地取得的方面常面臨問題,因此區域內公共設施缺少。
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的土地使用分類,因為新埔鎮的地形大多是丘陵坡地地形,可分為一般農業區、特定農業區、森林區、鄉村區、山坡地保育區、都市計畫區、工業區。佔總面積的76.17%,包含都市計畫區、農業區、工業區在內的平地地區只有23.83%,更形成了新埔發展上的限制。